葛世荣:打造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一流品牌

日期:2010-08-09 浏览:827 来源:品牌中国网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

  品牌中国网讯 8月9日,2010品牌中国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举行。主题为“品牌革命与大学复兴”,品牌中国网进行全程报道。图为: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发表演讲。

  葛世荣: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因为我来自中国矿业大学,能源性大学,强调低碳,所以,我一没穿西服,二没打领导。这个题目非常不好讲,中国大学的国际一流品牌,结合这个题目我想还是有点体会,我着重想从特色与品牌,还有大学复兴这个角度来说一点自己的体会。一所大学要成为一流的话,它必然很有特色,必然要品牌。它成长之路或者打造之路应该走大学复兴之路,什么是一所大学呢?现在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是我认为所谓一流大学应该有国际公认的一流学科支撑,要有一流的名师,要培养一的学生。因此,它就有三个很重要的标志。一是一流的学科,这个学科包括教学、科研。同时,要有一流的名师,这是一流学科的支撑。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批一流的名师,甚至要有大师,最根本的一条它要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因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大学必须能够培养出一留的人才。同时,我想一留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品牌,品牌是与特色紧密相连,没有特色就没有品牌。一流大学的品牌最根本的标准就是要有一流的学科专业,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实事求是的说,当前我们中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差距,其中的差距我想可能是大学精神的缺失和大学治理结构的不科学。以上两点总体看,很不利于中国一流大学的建设,不利于大学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因而使现在我们国家大学的同质化问题,就是质量的“质”,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

  正是因为以上的差距,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大学更需要来复兴。第一个问题是大学要复兴什么?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来审视看,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在人类文明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独特而巨大的作用,从一个国家民族来审视大学承担着民族复兴的责任。早期的大学在宗教神学迷信,解放人性方面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19世纪德国的大学是德意志民族觉醒的先锋,20世纪以来,大学更是与民族融为一体,民族的命运决定了大学的命运,大学的发展引领着民族的文化。以20世纪初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序幕。

  大学发展到今天,承担的职能也越来越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创新来培养创新人才,通过科学研究来进行知识创新,通过社会服务来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可以说今天的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到了社会的中心,大学以其知识理论,知识产地的独特地位成为现实社会的中心结构。由于大学的崇高性、神圣性,大学是人类精神的省府,科学的殿堂,是民族的守护者,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大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期待大学,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学承担着神圣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今天的大学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精神缺失。因此,才有了大学复兴的诉求。

  大学要复兴的就是它的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人文精神,就是大学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是所有大学生人的一般心理状态,大学精神是大学产生发展的最直接,最深刻的动力。大学通过高等教育的途径守护传承人类世代创造的优秀文化资源和精神传统,这本身就是教育,也是大学的最基本职守,是大学产生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而大学只有实践精神的复兴才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才能成为民族复兴的引领者。根据以上定义,我认为大学精神的复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工具理性过度张扬,价值理性备受挤压,对于大学而言,无论是知识传授,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必须既强调科学精神,也弘扬人文精神,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与民族振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高度融合。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成为公民的表率,社会的栋梁,是民族振兴和创新型国家的担当者。三是服务社会与保持大学个性品质的协同并进,今日大学过分强调服务功能而缺乏个性,社会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市场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造成办学无特色,无品牌,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大学应可进基本的职能,保持个性和精神品质,守护住大学的精神。这样大学才能引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