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品牌战略制定要思考大环境

日期:2012-08-08 浏览:427 来源:品牌中国网

  品牌联盟副主席、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

  品牌中国网讯 8月8日,由品牌联盟和中国国际商会主办、中国商业联合会支持的第十四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召开。论坛主题为“转型与驱动”。来自政府官员、著名企业家代表、品牌专家、品牌经理人、新闻媒体等3000余嘉宾参与了本届论坛。图为:品牌联盟副主席、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发表演讲。

  吴建民:

  中国品牌节办了第六次了,看到品牌节办的越来越红火,受到企业界、公众和媒体的关注。说明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时候,抓品牌抓对了。有几点想法可供大家参考。

  第一,品牌是市场的产物。没有市场就没有品牌,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了相当长的计划经济时期,老百姓选择很有限。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要买自行车可能买凤凰、永久的,买牙膏要买美加净的,这些品牌口碑比较好,老百姓相信它。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品牌。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原来有一批品牌逐渐消失,为什么会消失?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国门打开了,外国商品进来了。外国商品它的质量,它的信誉跟自己商品比较就把后者比下去了。

  第二个原因,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人们对品牌不大重视,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回顾一下这个过程,外国的品牌进来,快要把中国品牌取代,这个过程当不是用武力逼迫中国人这么干的,他是跟中国公司谈判。中国人是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自己的品牌,就是这么一个过程。通过国家所走过的这段经历来看,第一点需要认识到品牌是市场的产物。

  第二点,支撑品牌的是创新。这方面,苹果的例子非常突。苹果iPhone、iPad在市场上异军突起,把很多同类产品打败了。2012年4月苹果公司市值5000多亿美元,全球第一。苹果为什么成功?两个字“创新”。苹果公司抓创新非常专注,就像激光一样。像激光一样非常专注,追求的目标是要向市场、向消费者贡献出最好的产品。即便开发出一种产品,这个产品已经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在它没有达到所追求的最好产品的这样一个标准的时候,宁可等一等。一致通过创新不断改善产品,达到所期望的,能够所制造的最好产品的时候再奉献给市场。中国人现在从上到下非常重视创新。但是也必须承认,放眼世界横向比较,创新可能还是中国的短板,创新要赶上去并非是一朝一夕,真正赶上去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第三点,很多企业家都在制订品牌战略,制订品牌战略时要考虑大环境。今天世界大环境怎么样?首先应该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成绩巨大。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当然首先归公小平同志的改革方针路线,这点非常重要,但是没有世界的变化,中国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今天的世界比起鸦片战争时期的世界不一样,今天的世界比上个世纪经历的战争革命时代不一样,如果世界不变化中国取得成就也是不可能的。之所以能够进步是跟大环境有关,大环境对中国的发展有利。什么是大环境?今天中国正在崛起,其实崛起的不是中国一家,比如金砖五国。发展中心研究材料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增长的虚度超过发达国家一倍多。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这个数字飙升到83%。其中发展中国家占53%,发达国家占47%。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这个变化不得了。

  在这样的变化条件下,一批发展中国家崛起,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大潮将会改变21世纪的世界,中国就是发展中国家崛起大潮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代表。今天中国的公司正在走向世界,今天中国的公司也正在收购外国的品牌。这件事情怎么看?中国人做这个事情可能还是在一个初期阶段。初期阶段做的如何?对未来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做?对我们今后的视野有很大的影响。怎么做呢?看今天中国人走出去有各种各样的做法,有的强调说要买百分之百的股权这种做法很威武,这种做法看一看成功率高不高?成功率并不高。还有一种做法走出去之后公司买一部分,举起一个互利共赢的旗帜。甚至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去收购人家的公司,买一部分,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再形成一个发展的局面,双方得到好处,这种做法可能效果会更好。为什么?中国人必须要懂得,现在在崛起,势头非常猛,他在看你的时候有很多疑虑,有很多担心甚至有很多恐惧。中国公司走出去的时候如果说采取通吃,来了之后都是我的,人家会怎么感觉?人家会感觉要防范你,要警惕你。要采取办法使得你寸土难行,这样的话效果非常差。在一个大的环境下,一定要想办法使做法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使得走向世界时阻力小一点。

  很多国家在崛起那么资源、能源在降低,世界必须要走向可持续发展,世界必须要走向低碳。将来会出现大批新的品牌,就是符合低碳、符合绿色、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品牌。使得这些品牌后面会出新一大批创新。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希望中国的企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