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砚农:品牌强国,赢在尊敬

—— 在“中国人喜爱的品牌”发布会上的讲话

日期:2016-01-18 浏览:1355 作者:郑砚农 来源:品牌中国网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现在站在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上,我们再用五年或者十年,能否成为世界品牌强国,为中国赢得更多尊敬呢?这是我们大家都期待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品牌建设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中国人喜爱.jpg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副主席郑砚农

  第一,对于品牌建设——要有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高度一致的认知(同)

  多年来,我们一直是一个名牌大国,(我们有几万个名牌),但不是品牌大国,更不是品牌强国。2014年10月在世界百强品牌排行榜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品牌——华为,虽然排名靠后(94名),但已经开了先河。从华为的上榜,我们再透视上榜的各品牌,就不难从评选标准中找到普遍一致的品牌认知。这就要求品牌上榜的首要条件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引领,品牌的核心价值有益于社会进步、发展,从而获得人们的尊敬。这实际就要求要有创新、引领、改变和可持续。这并不是说企业本身一定是巨无霸,有多大的规模多高的产值。比如上海城市街角的某个咖啡店,北京胡同深处某个小饭店,几十年来一直以高品质的服务带给人们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拿现在的流行说法就是,蕴含着一种动人的情怀,那他终将成为一个知名的品牌,这和大小无关。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必要把眼光从美国品牌转向西欧、北欧甚至日本去看一看,他们那里的品牌成长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第二、对于品牌建设——要有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专业的、切实的落地行动

  2015年上半年,中央下发的文件“中国制造2025”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了品牌建设的相关问题。1月5日,全国政协召开了“加快品牌建设”的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和各位委员深入探讨品牌大计,又一次把品牌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都起到了非常有效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政府不少部门也曾多次下发关于企业品牌建设的文件,国内企业也多次遇到过提升品牌价值的重大机会,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但由于专业和认知上的滞后等种种原因,机会不会用也没有用够用足。历数世界各国承办重大赛事,都能看到本国品牌在其中发扬光大,有的通过一次奥运赞助计划运作,就会推出一个著名国际品牌(如三星)。而国内在这些机遇来临时,由于拿不出有效的专业方法执行,往往错失良机。

  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垂范,比如习近平主席多次出访带国内企业家随行,2015年访美期间参加在西雅图举办中美互联网峰会;李克强总理在国际上大力推广中国高铁,领导人在众多国际场合使用国产品牌等等,这些行动都有效传播了中国品牌,同时也鞭策着中国企业加快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步伐。

  第三、对于品牌建设——要迎上互联网+的风口

  互联网+计划的实施(包括社交网络平台技术和应用),为品牌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或者说互联网的时代才真正是品牌为王的时代。在互联网思维方式和平台技术应用下所形成的社群、社区的口碑传播和大数据应用的“知己知彼”,带来的精众传播既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又有了高度的升华,让品牌复原了诚信的本质,改变了过去品牌建设高度“中心化”的卖方思维。对于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这些潜在的主流消费群体的品牌观,一对一式的互动和个性定制这些品牌新思潮都得到了充分满足。这两项的重要性,我已经在文章中做过表述,这里不再重复。

  第四、对于品牌建设——不要忽视工业企业(实体经济领域)的品牌建设

  我们知道互联网思维下的虚拟经济一定要有强大的科技和工业做后盾。比如,工业4.0实施离不开物联网,而物联网的运行必须有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支撑,而高智能的自动化生产又离不开高精密度的传感器技术和制造。因此,品牌强国必须要通过加强工业企业的品牌建设去带动工业领域的科技、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创新,才能提高整体的品牌建设。

  第五、对于品牌建设——要珍惜“一带一路”的大好时机

  谈到“珍惜”二字是说,如果我们的企业只是利用“一带一路”的机会来完成项目输出、产品输出、资本输出及合作,而没有品牌和标准的输出,就不能达到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所提出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最终目标。

  Super Brand China 和国际市场调研机构捷浮凯(GFK)评出的2016年度“中国最喜欢的品牌”,是从参加调研的120多个大类中,根据审核标准评出的六个品牌,他们在制定标准时,特别突出了中国消费者偏好这一标准并严格执行。

  对于当前国际国内众多的品牌评选活动,我认为大家制定的标准不完全相同,但只要活动组织机构能够公开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去评审,持续地做下去,你的评审也终将越来也受尊重,公信力也会越来越高。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